主辦方:媒體管家合作
官方網站:http://www.manyare.cn
一年一度的科技貿易展國際消費電子展 (CES) 2025年1月7日至10日在拉斯維加斯舉行,作為科技領域的風向標,2025年CES有超過4500家參展商,從參展商品類來看,智能穿戴品類可以說是CES 2025揭幕展的主流。而在智能穿戴品類中,智能眼鏡和智能戒指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主角。
記者統計發現,2025年中國有超過80家AR/VR及相關企業參展CES。其中,數十款AI、AR眼鏡新品或最新技術集體亮相,成為2025年CES的亮點之一。多位業內人士表示,從CES 2025展會上,VR/AR技術再次成為科技領域的焦點,并且展現了更輕便、高清晰度、智能交互等新趨勢,尤其是與AI的結合程度。作為每年科技風向標的CES,2025年VR/AR領域所呈現的新趨勢,不僅是對過去技術積累的展示,更是對未來發展方向的探索。

大模型與眼鏡的雙向奔赴
2024年人工智能在各領域的深度應用,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,還引領了新一輪的技術創新浪潮。AI的崛起,使得人機交互成為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,人們不再滿足于傳統的PC、手機等設備的人機交互方式,而是期待著更加智能、自然、高效的人機交互體驗。
可穿戴智能終端的出現,正是這一需求的最好回應?!癆I+AR”的發展趨勢將助力眼鏡產品實現更好的NLP(自然語言處理)交互及顯示畫面呈現。高速的文本處理、準確的智能問答對話、精準的語義理解、高效的指令識別都將在實時翻譯、導航出行、視頻攝影、生活助手等類型的應用中大放異彩。AR硬件廠商將并行“自研+合作”的模式,與大模型廠商合作款硬件也將陸續上線,引導用戶體驗、接受、依賴更為高效便捷的新型生產力工具。
這一趨勢在CES也可見一斑,雷鳥創新在2025年CES上發布了雷鳥V3 AI拍攝眼鏡,搭載獵鷹影像系統、通義千問獨家定制大模型、第一代驍龍?AR1旗艦級芯片、定制揚聲器等諸多創新技術。
據悉,雷鳥V3與阿里通義達成合作,共同打造了業內首個專門面向智能眼鏡的AI大模型。與傳統大模型不同,設計了整體多模態交互架構,定制化開發“云+端”模型,幫助產品實現高響應、低延遲、高質量的多模態 AI 交互體驗。雙方還將圍繞眼鏡產品的實際使用場景,開展功能定制和開發,并持續在雷鳥 AI 眼鏡產品上迭代更新。
雷鳥創新創始人兼CEO李宏偉表示,AR眼鏡是AI的最佳載體。與阿里的合作是一個雙向選擇。從雷鳥創新的角度來看,選擇阿里是因為阿里愿意在AI+AR眼鏡上做真正面向用戶的深度投入,而不是把通用大模型放在眼鏡上就行了。
與雷鳥創新一樣搭載通義千問大模型的還有Rokid Glasses,該款AR眼鏡接入了阿里旗下的通義千問大模型,并內置了AI助手,支持接打電話、AI問答搜索、AI識別物體、AI拍照答題、AI多語種翻譯、AI導航、AI轉譯、AI健康提醒等功能。
除此之外,XREAL、閃極科技等AR眼鏡廠商也宣布旗下發布的眼鏡將搭載大模型,其中XREAL Air 2 Ultra結合AI大模型和6DoF空間定位能力,通過手勢操控,觀眾可實時生成并操作虛擬物體。而閃極AI拍拍鏡支持云天勵飛、文心一言、訊飛星火、字節豆包、通義千問、騰訊混元、Kimi、智譜、商湯、MiniMax等支持數十家大模型接入,也支持接入私有AI模型。
中金公司在研報中指出,AI眼鏡適配多模態大模型,有望引領行業創新趨勢。ChatGPT-4o及豆包視覺模型發布,多模態AI加速落地,語音、視頻及圖片等交互方式有望刷新市場對于AI能力的認知。我們認為AI/AR眼鏡產品具備透視能力,同時,設備搭載攝像頭、麥克風及揚聲器等多種傳感器,可實現素材實時獲取,并語音或顯示完成交互,有望成為多模態AI終端的更優選。
誰是下一個Meta?
李宏偉直言,2025年注定是AI眼鏡的世紀大戰之年, 而所有這一切的導火索其實都來自第二代AI眼鏡Ray-Ban Meta,它一經上市就席卷了整個市場。
實際上,AI眼鏡并不是一個新的概念,最初將智能眼鏡引入大眾視野的,是谷歌公司于2012年推出的Google Glass。這款革命性的智能眼鏡配備了攝像頭、麥克風、揚聲器等多種傳感器,并支持通過語音指令和觸摸板進行交互操作。但該產品在市場上反響平平,最終在2015年暫停了消費者版本的銷售。
2021年9月,Meta與雷朋也開始了對AI眼鏡的嘗試,雙方聯名推出了初代智能眼鏡Ray-Ban Stories,但市場反應慘淡,截止到2023年2月,僅售出了約30萬副。
2023年9月,Meta與雷朋合作推出的第二代聯名產品Ray-Ban Meta。這一次,該產品迅速贏得了市場的認可。根據IDC的數據,2023年第四季度和2024年第一季度,Ray-Ban Meta的出貨量分別達36萬副和10萬副;截至2024年第二季度末,該產品的出貨量已經超過了100萬副,預計2024 年全年出貨量有望超過150萬副。
這才有了2024年的AI眼鏡熱。
李宏偉表示,作為一家從軟件起家的公司,Meta在第二代 Ray-Ban Meta的設計中,有著和蘋果一樣的細節追求,Meta 就是2024 年 3000 元以內智能眼鏡最好的選擇,沒有之一。
國內的AR眼鏡廠商開始站在Meta的肩膀上考慮問題,試圖從重量、續航、佩戴舒適上超越Ray-Ban Meta。
以雷鳥創新為例,李宏偉就表示“站在Meta的肩膀上,設計一款超越Meta的眼鏡”。從雷鳥V3這款眼鏡來看,得益于高密度3C電池、輕量鈦金屬轉軸和電路優化設計,它整機重量僅有39g,搭載了16mm大廣角和F2.3大光圈,音頻方面采用雷鳥創新與AAC聯合合作開發的全新9×20mm定制揚聲器。
對比Ray-Ban Meta搭載了 一顆 12MP 超廣角鏡頭,最高支持 60 秒的 1080P/60fps 規格的視頻錄制。Ray-Ban Meta 擁有了全新定制設計的揚聲器,低音提升 2 倍,最大音量提高 50%。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。
值得注意的是,除傳統的AR眼鏡廠商外,包括小度、華為、魅族等都陸續發布了 AI 眼鏡,儼然成了“百鏡大戰 ”。
不過,在產業觀察家梁振鵬看來,目前我國AI眼鏡發展現狀還處于起步階段,雖然市場前景廣闊,但是技術和產品的成熟度還有待提高。一些關鍵技術如AI算法、圖像處理、語音識別等還需要不斷研發和優化。此外,還需要改進隱私保護、數據安全、用戶體驗等問題,才能實現大規模的商業化應用。
【申明:本站部分內容由第三方發布,內容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立場。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本網發布或轉載文章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。如因作品內容、知識產權和其它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系的,請發郵件至josen#zhaomedia.com(#改為@);我們將會定期收集意見并促進解決?!?/br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