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業資訊
中央再提機構養老專業支撐作用 有企業已探索兼顧服務居家老人
主辦方:媒體管家合作
官方網站:http://www.manyare.cn

成都一養老機構內,老年人開展文化娛樂活動
本報記者 陳雪波 盧志坤 成都報道
近日,中共中央、國務院發布《關于深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的意見》(以下簡稱《意見》)。《意見》提出,到2029年,養老服務網絡將基本建成,服務能力和水平顯著提升,擴容提質增效取得明顯進展,基本養老服務供給不斷優化。
有養老機構負責人告訴記者,有很多老人雖然居家養老,但仍然需要專業機構的養老服務,所以他們推出了“復合型開放型養老服務”,即派出養老機構的專業服務人員上門為老人提供服務,也歡迎老人隨時來到機構接受相關服務。
貫通協調三類養老服務形態
《意見》提出,要優化居家為基礎、社區為依托、機構為專業支撐、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供給格局。
在居家養老方面,除完善老年人床邊、身邊可感可及的養老服務政策措施外,《意見》還指出,要積極培育專業化服務機構,鼓勵社區和家政、互聯網平臺企業等上門提供老年助餐、助浴、助潔、助行、助醫、助急等多樣化服務,更好滿足居家照護服務需求。加快適老住宅建設,推進家庭適老化改造,支持老舊小區加裝電梯,加強無障礙環境建設。
同時,也要充分發揮養老機構技術創新示范、服務技能培訓、設備推廣應用等作用,推動專業化服務向居家和社區延伸。加強殘疾、失能老年人照護服務,著力增加護理型床位供給,引導養老機構積極收住失能老年人,發展長期照護和認知障礙老年人照護服務。
另外,還要擴大社區養老服務有效供給,依托社區為居家養老提供有力支持。發展嵌入式社區養老服務,大力培育專業化、連鎖化、品牌化運營的社區養老服務機構,整合周邊場地設施等資源,推行“社區+物業+養老服務”,增強專業照護、日間照料、康復護理、上門服務等能力。
其實,在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之間,已經有了交叉的部分。成都市常青社?新鴻樂養社區的負責人劉冬梅告訴記者,一些老人選擇居家養老,但子女并不能24小時照護老人,而且家人的養老知識不夠專業,還是需要專業的人員來提供服務。她所在的機構提供了復合型開放型養老,即機構的服務人員上門為老人提供助餐、助潔、助醫、助浴、喘息服務等專業服務,解居家老人之困。
與此同時,居家養老的老人,也能夠隨時來養老機構,接受文化娛樂、健康監測、老年教育、輔具租賃、康復服務等服務。其中文化娛樂、健康監測以及應急上網和充電等服務是免費提供的。這樣的機構養老與居家養老相融合的模式推出以來,很多老人給予高度評價。
近年來,養老機構的規模在迅速擴大。2024年12月30日至31日,全國民政工作會議召開,會議披露,截至2024年10月底,各類養老機構和設施達40.4萬個,護理型床位占比達62.2%,已提前完成“十四五”規劃任務。
完善城鄉養老服務網絡
城鄉養老服務網絡是本次《意見》的關注重點。《意見》要求,依托縣級特困人員供養服務機構和養老服務信息系統,建設綜合養老服務管理平臺,在承擔兜底保障職能基礎上,拓展和強化服務示范、行業指導、應急救助、資源協調等綜合功能,統籌推動縣域養老服務資源高效利用。
在鄉鎮(街道)層面,依托敬老院、優質民辦養老機構等,改擴建為區域養老服務中心,發揮專業照護、服務轉介、資源鏈接等作用,促進上下聯動,推動供需銜接。支持有條件的地方推動鄉鎮(街道)敬老院由縣級民政部門直管,探索推廣委托運營,提升服務管理質效。
同時,還要發揮鄉鎮(街道)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帶動作用,采取“中心+站點”等方式,大力發展嵌入式社區養老服務設施、互助式養老服務站點,完善老舊小區養老服務設施,加強與教育、衛生健康、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的綜合利用,建設“一老一小”服務綜合體。發揮設施站點連接家庭與社會服務的作用,及時收集和轉介服務需求。以此來進一步完善村(社區)養老服務設施站點。
記者了解到,在2024年,中央財政安排3億元引導資金,支持各地發展老年助餐服務。截至2024年10月底,全國老年助餐點數量達7.5萬家,河北、浙江、山東等地老年助餐點數量超過了6000家,老年人便捷享受助餐服務的能力進一步增強。
【申明:本站部分內容由第三方發布,內容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立場。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本網發布或轉載文章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。如因作品內容、知識產權和其它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系的,請發郵件至josen#zhaomedia.com(#改為@);我們將會定期收集意見并促進解決。】